草莓採用大棚覆膜栽培,棚內高溫多濕,更為病蟲害的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。現將草霉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:
一、常見病害
1、葉斑病
主要為害葉片,典型症狀以病斑為中心呈灰色或灰褐色圓斑,四周紫褐色,狀如蛇眼。該病溫暖高濕時易發生,老葉先發病,逐漸延至全株。開花結果前發病輕,開始采 收後大量發生。
2、白粉病
該病全株都易發生,葉片被害時發生暗色污斑,大小不等,接着在葉背斑塊上產生白色粉狀物,後期呈現紅褐色病斑,葉緣萎縮,枯焦。果實早期受害,即停止發育,乾枯,若後期受害,表面產生一層白粉。在整個生長季節可不斷發生,危害極大。
3、灰霉病
開花後發生的主要病害,病菌先侵害小果,與土面接觸的果面先發病,後沿果 梗蔓延到花序梗,干腐枯死。
侵害已轉色的果實時,出現水漬狀淡褐色斑塊後變暗褐色,表面出現一層灰霉層,使果實軟腐。灰霉隨風吹散,擴散到其它果實上致病。
4、根腐病
從下部葉開始,葉緣變成紅褐色,逐漸往上凋萎,以至枯死,支根在中間開始 變成黑褐色而腐敗,根的中心柱呈紅色。
5、青枯病
又稱細菌性枯萎病,初發病時,莖葉白天萎縮,傍晚恢復,2-3天後凋萎枯死, 用手擠壓病莖,有濁白色粘液流出,病菌主要隨病殘株遺留在土中過冬,能存活數年,條件適宜時,從根部或莖部傷口侵入,草莓連作或菜莓連作常易嚴重發病,甚至造成大批死亡 絕收。
6、黃萎病
凡感染此病的植株地上部生長不良,地下根系變成褐色。新長出的幼葉表現畸形,即3片小葉中有1-2片明顯變得狹小,呈舟形,表面粗糙無光澤,之後葉緣變褐色向內凋萎甚至枯死。
7、枯萎病
新生葉變黃綠色,並扭曲成舟形,表面粗糙無光澤。三片小葉中往往有1-2片葉變小而成畸形葉,畸形葉多發生在植株的一側,呈現「半身凋萎」症狀。繼而下部葉變黃褐色,上部葉自葉緣開始乾枯,直至全株死亡。切開被害株根莖、葉柄、果柄橫切面,可見維管束褐變。根系減少,根變為黑褐色,甚至腐敗,但中心柱不變色。與草莓枯萎病的區別在於黃萎病夏季高溫季節不發病,心葉不畸形黃化。
二、發病規律
病菌在寄主病殘體內或在土壤中越冬,一般可存活6-8年,帶菌土壤是病害侵染的主要來源。環境條件適宜時,病菌藉助帶病母株、土壤、水源及農具等進行傳播,從植株根部傷口或直接從幼根的表皮和根毛侵入,在植株維管束內繁殖,不斷擴散到植株葉及根系,引起植株系統性發病,最後乾枯死亡。此病危害性大,是頑固性土傳病害。土壤通透性差,過干過濕、多年連作、氮肥過多或有線蟲為害的地塊易導致黃萎病的嚴重發生。
三、防治措施
1、實行草莓與水稻輪作,避免連作重茬。
2、採用抗病性較強的寶交早生、新明星、章姬、紅頰等品種。也是最常見的第一步減輕病害的方法。
3、栽種前土壤消毒。第二步減輕病害的方法。主要措施是進行土壤消毒。在草莓果實採收結束後,將地里植株全部挖除,然後每畝用兩袋紅利翻耕土壤,並速成畦或壟。雨季過後在炎熱高溫季節,在畦間灌水,然後用塑料布覆蓋1個月左右。依靠太陽照射,使塑料布下達到50℃左右高溫,可起到土壤消毒作用。在草莓種植前用80%氯化鈷(對人畜有劇毒,操作時必須帶防毒面具)進行土壤消毒處理,再育苗和定植,效果良好;種植後用0.2%苯菌靈可濕性粉劑滴灌土壤,當年和第二年都有明顯效果;對發病地在發病初期也可用惡霉靈水劑1000倍液澆灌防治。
4、發病後灌根。第三步減輕病害的方法。清除病殘體,燒毀。死棵拔苗後病穴撒生石灰消毒。可以使用甲霜靈+惡霉靈+松脂酸銅+嘉美紅利,5-7天一次,連灌三次。也可以用金雷多米爾(4%精甲霜靈+64%代森錳鋅)+普力克(72.2%霜霉威鹽酸鹽)+福星(氟矽唑),間隔7至10天,連續防治2至3次。效果不錯。以上病害均為土傳性病害,莖內發生了病變,因此強調一定要根部灌藥,另外死棵要及時拔除銷毀,不讓病菌到處傳播。72%農用硫酸鏈黴素+嘉美紅利灌根。(青枯病)
5、防治土傳病害還是要注意提前預防,可採用以下方法:
①定植前後用嘉美紅利灌根,定植時穴施紅利、草木灰等措施。
②及時排水、排澇。
③疏鬆土壤,增加通透性,促進根系生長,重施紅利等有機肥。
④及時摘除下部的老葉黃葉,減少養分消耗。
⑤灌根或葉面噴施黃腐酸類肥料,增加多種微量營養,抑制呼吸消耗,控制氣孔開張度,減少蒸騰。
⑥因為淹水土壤通氣不良,根系無法呼吸會爛根死亡,植株會表現缺鉀、鈣症狀;水分過多土壤中氮、磷、鉀、鈣、鋅等元素會大量流失,植株也會表現缺乏症狀,所以要及時噴施800倍液嘉美腦白金、金點補充氮、磷、鉀、鈣、鋅等營養促進植株儘快恢復生長。
评论
发表评论